|
知识付费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风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在利用别人的“风口”来赚钱,尤其是如今新兴的AI,因为普通人不熟悉,更容易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
这年头,AI再次震惊人类的速度,已经称不上令人震惊了。
一周之前,OpenAI官宣正在研发文生视频模型Sora,其公布的一系列生成视频展现了极为逼真的细节,让许多人直呼“视频行业将被颠覆”。随之而来的,自然又是打工人对“AI会不会取代自己”的焦虑。
虽然这个问题暂时得不出结论,但焦虑的情绪总会促使人们做点什么,比如买课。比一年前的ChatGPT更甚,Sora还没正式开放给公众访问,网上就已经冒出了一大堆AI视频课程。在这其中,早已有人赚得盆满钵满。
山姆·奥特曼,Open AI的创始人,被称为“AI教父”可谓实至名归。而李一舟则是在过去几年里靠“教人怎么用AI”获得300万粉丝的清华博士,据说同样被粉丝“誉为”AI教父。
所以,当奥特曼的Sora公布后,李一舟也乘上了流量的东风——但这一次,伴随的是铺天盖地的讨伐。
没办法,与“Open AI之父”相比,后者的名头有几分真,是要打个问号的。最近,有报道称李一舟出售的课程中,仅一款标价199元的《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销售额就高达5000万元。其主打个人IP和知识付费的《一舟一课》,销售量还一度冲到抖音创业课程销售榜首。好奇心驱使之下,网友们开始深挖这位云雾里的AI大佬,继而扒出了他种种“割韭菜”的行为,诸如无人售后、单节课程时长过短、广告过多,等等。
舆论漩涡之中,2月22日,李一舟账号突然下架全部AI课程,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也被暂停服务。
“中国AI教父”翻车之后,人们终于领悟,风口来临时,赚钱最快的人或许不是从业者,而是那些卖课的。
最赚钱的清华AI导师,美院毕业的
李一舟的简介里,对消费者最有“杀伤力”的头衔,大概就是清华博士了。但这个很唬人的学历,在有记忆的互联网上要查个清楚,实在再简单不过。
2012年,李一舟参加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曾亲口介绍自己正在清华美院攻读博士,本硕均毕业于湖南大学,自始至终就读的都是工业设计专业。
清华大学官网上,还保存着几份关于李一舟的报道,能够进一步印证他的经历。2013年,正在就读博士第五年的李一舟组建了6人团队,4个月研发出“全球最小皮肤测试仪”。2015年,他已经是创业公司12sleep匙悟科技的老板,研发了一款可帮助记录睡眠情况的枕头。
这些经历倒也符合他“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定位,但显然都与生成式AI毫不沾边。
事实上,他更懂的是“贩卖认知”。李一舟个人账号显示,他从2021年开始做短视频,初期主要科普一些行业的商业模式,后来逐渐以“教你如何涨粉”“怎么当大老板”等话题为主。
公正地说,至少在做自媒体方面,李一舟算得上有天赋。
在2021年2月的一条视频中,他自称分享35岁人生感悟后,看到视频播放量有起色,于是花400元买流量,两天涨粉8万。要知道,如今做自媒体,“起量”本身就是玄学,他却能抓住机会,利用投放快速把账号做了起来。所以也不难理解,在开始售卖AI课程以前,他的账号已经拥有百万粉丝。
这些套路,后来被他熟练运用于AI课程的营销当中。他为自己打造了噱头十足的人设,包装好一系列课程,再通过直播带货、投广告等方式吸引受众。有网友表示,如果多看一会儿他的直播,就会发现他始终在重复课程“只剩下6个名额”“明天就要涨价了”,以此刺激观众下单。
李一舟199元的课程分为39节,大部分视频不超过10分钟,介绍了AI的基础概念、不同人群如何用好AI,据体验过的用户称,内容十分浅显,“几乎没有有用的东西”。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在抖音卖出21万套课程。
究其原因,他是懂得筛选用户的。
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先吸引观众点开他的直播,总有一部分人会转化为199元课程的购买者。买下入门课后,李一舟会继续推销1980元的培训课。当然,相当多的人不会上当,但多位网友称自己曾在他的直播间或课程群聊中表示对他的质疑,马上就会被拉黑或踢出群聊。
如此一来,李一舟就筛选出了更容易相信他、为他继续付费的那群人。
但李一舟割韭菜的手法,还远不止于此。他还“开发”了名为“一舟智能”的AI平台,购买课程即赠送学员“110万算力”。这看似很多,实际上生成一张图片就能消耗掉1万算力。不够用时,学员就需要花钱买会员,最高档会员标价399元/月,3990万算力。
“一舟智能”网站无法在百度上搜到,但可以通过网址访问。(图/“一舟智能”网站截图)
更离谱的是,“一舟智能”并非李一舟主导研发,而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制作的,且提供的仅仅是国内外主流AI模型的接口罢了。
除开源的基础模型Stable Diffusion以外,网站盗用了其他开发者自行训练的其他90多个AI模型,而这些模型是原本发布在国内最大的AI模型分享社区“LiblibAI”上的,并非所有开发者都允许商用。2月21日,“LiblibAI”发布声明称将采取法律手段帮助开发者们维权。
面对诸多争议,李一舟曾于2月21日向媒体回应称“正在整理对应内容,事件被误解和夸大了”,但截至新周刊发稿,他还未作出更多回应。2月22日晚,新周刊记者发现李一舟账号已经设置“仅互关好友可评论”。
知识付费,“割韭菜”者为王?
李一舟之所以遭到如此声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他的流量足够大,这或许吸引到了他需要的用户,但也让真正看得出端倪的其他人注意到了他。当默认了粉丝对他“可以和山姆·奥特曼平起平坐”的奉承,又被冠以“AI搞钱第一人”的名号,李一舟就离翻车不远了。
这张网友制作的梗图,对李一舟的翻车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图/网络)
不过,他并不是唯一一个靠卖“水课”赚钱的人。有媒体发现,随着李一舟翻车,同样卖AI课程的“鹤老师说经济”“李老师说AI”等自媒体也下架了相关课程。在知名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可以查到截至目前共有2496条投诉与AI课程有关,投诉内容大都围绕课程不予退款、内容质量差、虚假宣传等。
知识付费也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风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在利用别人的“风口”来赚钱,尤其是如今新兴的AI,因为普通人不熟悉,更容易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
如果说ChatGPT的课程尚需要亲自体验才能知道它有没有用,那么Sora的相关课程甚至无需辨别——官方目前只对一些创意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开放权限,而国内许多课程声称自己拥有权限或者能帮学员拿到使用Sora的资格,可以说是明晃晃的诈骗了。
相较之下,正经的知识付费甚至还没有“割韭菜”赚得多。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增速逐渐由2016年的100%放缓至2022年的10.5%,35岁以上的用户逐渐成为知识消费的中坚人群。既然获客变得困难,产品就更需要营销。“35岁”恰好也是李一舟做自媒体时常常强调的关键词。想必他很清楚,这是更具有职业焦虑和赚钱需要的人群。
至于课程内容能不能真正帮助到用户,并不值得在乎,反正对大多数人来说,买了课之后光是去听就很难了。早在2017年,工信部专家就透露,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另有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仅为30%。虽然行业再未公开相关数据,但不难推测,时至今日,买了课之后能好好把它听完的人仍然是少数。
既然如此,存在华而不实的课程就毫不令人意外了。当然,知识付费行业肯定有值得一学的干货,但消费者想要辨别出哪些是好内容,本身就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那些会营销的知识付费产品,显然更容易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换句话说,或许知识本身不重要,只有制造焦虑、利用焦虑才好赚到钱。
毕竟,知识付费之所以区别于在线教培,是因为后者至少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机制,而知识付费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用户“提升自我”,这个目标难以量化,也太过模糊。花几百元买一门课,碎片式地听讲师侃侃而谈几分钟,其实不比自己花整块时间主动学习更有收获。
互联网时代流传着一个观点,即当代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信息搜索和信息整合能力。今天,这件事似乎可以由AI帮助人类进行,但至少目前为止,一个人即便会用ChatGPT,也得自行辨别它到底有没有胡说八道。
AI的快速发展的确为人们构建了最接近未来的一种想象,即将到来的巨变牵动着每个普通人的35岁焦虑,但焦虑本身就意味着事情还没有发生。
最近,画师@口舍先生 因为老板要求他用AI盗取别人的绘画而辞职。他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文章中说:“各大互联网巨头会竞争着把AI的门槛越做越低、争抢着塞到大家手上用的,如果还没有这样做,说明AI这东西还很难用,那更不必担心被替代了。”
打工人也许会被AI替代,但在那之前,或许人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自己被AI课割了韭菜。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前同事曝薄瓜瓜未婚妻相貌穿着 身分惊人 |
2 |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
3 | “川普宠臣”意外出马,上演对抗中国首幕大 |
4 | 参加APEC会议 新华社只字不提“他” |
5 | 怀孕女尸标本 疑是失踪中国美女主播?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马斯克功高震主?川普突然发文 |
2 | 一条消息在北京红二代圈子盛传 |
3 | 薄熙来之子薄瓜瓜 迎娶台湾女孩 |
4 | 前同事曝薄瓜瓜未婚妻相貌穿着 身分惊人 |
5 | 令人不安!中国首都出现三大现象 |
6 | 传苗华戴头套被带走 习统治达“临界点” |
7 | 老干部待遇要取消?这确实是大事 |
8 | 居然使用中国手机 18名青年男女被处以极 |
9 | 传言落地!川普要破罐子破摔 |
10 | 真有中成药做了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 结果是.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