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信息时代 > 正文  

我们很快就能和其他物种交流了

www.creaders.net | 2025-09-01 15:58:42  煎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科学家们很快就能和其他物种交流了——你猜,第一个会“开口”的会是谁?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宣称非人类动物拥有语言。然而,如今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这一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Sophie Cohen-Bodénès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发现了重要线索,那是在观察墨鱼时,她看到它伸起两条触腕,同时将另外六条交缠在一起。她称之为“向上”的手势——更有趣的是,这种动作是对另一段墨鱼视频的回应。也就是说,这些海洋生物——章鱼的远亲——可能正在使用某种形式的手势语言进行交流。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几乎从不声称人类以外的动物拥有语言。但现在,借助人工智能分析海量动物声音与动作数据,研究正在迈向突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与风险投资家Jeremy Coller的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Coller Dolittle挑战赛,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参赛团队的目标,是开发算法与非人类生物沟通,或至少理解它们在“说什么”。今年的优胜者获得了10万美元奖金,而最终破解跨物种交流难题的团队,将赢得1000万美元的巨额奖励。

  在研究者们争相发表成果之际,墨鱼只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例子,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健谈。新的发现让人们对未来与动物对话充满希望,但同时也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语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很难将其归属于非人类物种?如果我们真的解读出动物的“话语”,会意味着什么?

  当然,如果你养过宠物,你会知道自己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交流——它们饿了、想散步,你都能感知。但这与语言不同。人类语言系统包括词汇和语法规则,它依赖后天学习的声音,按名词、动词等语义类别划分,并随时态变化调整句式。语法允许我们创造新词,组合成前所未有的句子,甚至讨论超越自身时空的事物,例如不在场的人或遥远的目标。

  这套体系听起来令人惊叹,即便有其他动物的沟通系统接近人类,我们也未必能证明。部分研究者认为,人类对自身交流方式的痴迷反而阻碍了我们理解其他物种的能力。Coller在今年的首届Coller Dolittle奖颁奖典礼上直言:“我们傲慢地相信,只有自己才值得被倾听。”

  普通墨鱼(Sepia officinalis)显然与我们差异巨大。然而,Saint Louis华盛顿大学的Cohen-Bodénès与意大利热那亚技术研究所的Peter Neri发现,它们通过挥动触腕创造出四种独特手势,分别称为“向上”“侧向”“翻滚”和“王冠”。算法分析显示,当一只墨鱼看到另一只做手势时,它会用四种手势中的某一个作出回应,甚至仅凭水中震动感知就能模仿。这些动作具体含义尚不完全清楚,但Cohen-Bodénès认为,“王冠”——类似双手指尖组成金字塔状——可能用来表达对环境变化的不安。在实验中,做“王冠”手势的墨鱼会后退,并将身体变为橙色或黑色,这种行为被认为与回避或警惕相关。虽不算惊天动地,但对于孤独、进化悠久的墨鱼来说,已是令人意外的沟通能力。

  另一支入围Coller Dolittle奖的团队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他们研究夜莺(Luscinia megarhynchos)。这些鸟类的歌声由宽频率的啸鸣组成,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可以即时调整音高模仿其他个体。这种灵活性在非人类动物中尚属首次,也正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

  动物“命名”系统也有突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David Omer发现,生活在紧密家庭群体中的卷尾猴,会使用独特的、类似名字的“phee”叫声互相称呼。这是首例非人类灵长类的命名行为,尽管大象和海豚也有类似的个体识别声音。

  海豚的交流远超简单命名。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Laela Sayigh及其团队研究了佛罗里达Sarasota湾的约170只宽吻海豚,跨越六代。通过AI分析多年录音,他们发现了22种非标识性哨声,其中一种由35只以上海豚使用,用于表达遇到陌生或意外事物的反应,仿佛在说:“那是什么?”另有哨声带有警告意味。若单看这些哨声并不特别,但结合海豚使用标识性哨声建立社交关系、出色的模仿能力,以及对幼崽提高音高的习惯,它们的交流能力显得非常出色。未公开的研究甚至显示,海豚可能会使用不在场个体的标识性哨声,“这意味着它们在谈论那只海豚”,Sayigh说。

  尝试用AI破解动物语言的团队不止这四个,对鲸类尤其有效。今年早些时候,AI揭示座头鲸歌声的统计结构与人类语言有相似之处;6月,Project CETI创始人David Gruber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家Gašper Beguš利用AI证明抹香鲸的点击声在声学上类似人类元音。研究显示,抹香鲸有156种点击模式构成“音素表”,并在交流时调整节奏。这种同步性不仅见于普通尾鹪鹩和长臂猿,也用于抹香鲸的社会协调和亲密联系。

  “AI让实验规模成倍扩展,数据处理速度更快,这真是颠覆性的变化。”丹麦奥胡斯大学的Frants Jensen说。然而,AI并非万能。它在训练和测试数据一致时表现良好,但面对稍有不同的声学特征就可能失败。即便发现了大数据中的模式,也仅是开始。Tel Aviv大学的Yossi Yovel提醒:“接下来科学家的任务是确认这些特征对动物本身是否有意义。”

  关键在于理解动物发声的背景,这并不容易。鲸鱼大部分时间潜在水下,获取信息困难。红毛猩猩也充满挑战。英国华威大学的Adriano Lameira发现,猩猩母亲在发现捕食者后,会延迟20分钟才发出警告,声音变化能让同伴推测事件过去了多久。研究者要分辨这声响是“此刻”还是“过去”,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很快就能和其他物种交流了

(示意图)

  波士顿大学的Irene Pepperberg指出,仅关注声学密码可能忽略其他交流形式。细微变化也能影响意义:日本山雀用不同音符和组合表达“危险”“靠近”,顺序变化可能改变整体含义。还有颜色变化、气味、触碰、面部表情,甚至电鱼的电脉冲,都增加了复杂性。

  即便我们学会解码多种交流方式,非人类物种是否拥有语言仍会激烈争论。Rendell认为,语言是多维的:需要声学学习、心智理论、灵活的发声系统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能力。他认为部分动物具备部分能力,但人类独有完整体系。Gruber则乐观:“如果把语言看作连续体,鲸鱼也算有语言。”

  那么,哪种动物语言最先被破解?鲸鱼无疑是热门候选,因为我们已有大量录音。南太平洋座头鲸的几十年歌声记录,以及Sarasota海豚项目的长期精确数据,都让它们成为首选。

  Sayigh对她的海豚充满期待,但也清楚这是巨大挑战。海豚有一整套爆发脉冲声,用于表达情绪,结合哨声或身体动作(类似墨鱼的手势),或许就像我们挑眉或眨眼一样。她坦言:“它们太复杂,这将花很长时间。”

  Yovel认为,首个被完全解码的物种可能更容易研究,或许是群居、用声音协调行为的社交鸟类。他会押宝于松鸦。曾以灰鹦鹉Alex闻名的Pepperberg也倾向鸟类,指出虎皮鹦鹉大脑中声音地图与人类相似,“我对鸟类系统着迷,因为它们的声学学习和我们极为相似。”

  这不仅是为了抢先或赢大奖。如果我们真的解码了任何物种的交流,这将打开全新的观察与理解世界的视角。或许我们能感知回声般的沟通,或发现色彩的新含义,就像理解蜜蜂能看紫外线世界一样。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我们对其他物种的尊重。Yovel说:“了解动物,让我们更欣赏它们。研究交流会让人感叹:‘哇,它们和我们好像啊!’”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胡春华接班,浮出水面
2 普京接受新华社专访 内容令中共难堪
3 女主播“无罩激凸”直播画面疯传 网友炸锅
4 突发!深夜地震,至少622人遇难 1500人受伤
5 刚刚,微信宣布重要公告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