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信息时代 > 正文  

你真的相信机器人会照顾你的晚年生活吗?

www.creaders.net | 2025-11-02 19:34:00  BBC NEWS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伦敦西北部的一间实验室里,三只黑色金属机器手在工作台上诡异地移动。

没有爪子或钳子,而是四根手指加一根拇指,缓慢地张合,关节位置精准。

“我们不是在造『未来战士』,”制造这些机器手的“影子机器人”(Shadow Robot)公司主管里奇·沃克(Rich Walker)开玩笑说。

他戴著眼镜,留著长发、胡须与八字胡,看起来更像是现代嬉皮,而非科技高手。他带我参观公司时,显然充满自豪。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能帮助你的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一种通用型的家庭助手,可以做任何家务……”

但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愿景:解决英国最迫切的挑战之一——日益严峻的社会照护危机。

根据慈善机构“护理技能”(Skills for Care)去年发布的报告,英格兰有13.1万个成人照护职位空缺。英国长者服务机构Age UK则指出,英格兰约有200万名65岁以上长者的照护需求未获满足。

到2050年,英国每四人就有一人年满65岁,照护系统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这正是机器人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前任政府曾宣布投入3,400万英镑,用于开发可用于照护的机器人。

你真的相信机器人会照顾你的晚年生活吗?

早在2019年,政府就曾表示:“在未来20年内,自主系统如机器人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交通方式。”

这种听起来像科幻电影的“科技解方主义”真的能成为解决方案吗?

而你真的会放心把年迈亲人,或是自己在最脆弱的时刻,交给本质上是一台强力机器的照护吗?

与机器人一起锻炼

日本提供了一个机器人融入人类生活的未来缩影。

十年前,日本政府开始补助机器人制造商,推动在安养机构中开发并普及机器人使用——部分原因是人口老化与照护人力相对不足。

人工智慧专家、伦敦玛丽皇后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客座教授詹姆斯·莱特(James Wright)曾花七个月时间观察这些机器人,特别是在日本一家安养机构中研究它们的实际效能。

研究共涵盖三种类型的机器人:其中一款名为HUG,由日本富士公司设计,看起来像一台高度进化的助行器。它配有支撑垫,使用者可倚靠其上,协助照护人员将人从床上移动到轮椅或厕所等位置。

日本富士公司生產的護理機器人HUG旨在幫助護理人員抬起病人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护理机器人HUG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抬起病人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第二款机器人看起来像一只小海豹,名为“帕罗”(Paro)。这款机器人旨在刺激失智症(认知障碍)患者的反应,经过训练可以透过动作和声音对抚摸做出反应。

第三款则是外型友善的小型人形机器人“胡椒”(Pepper)。它能下指令,也能透过挥动手臂示范动作,并在安养机构中带领长者进行团体运动。

莱特在开始观察之前,对这些机器人已有些期待。

“我原本以为照护人员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机器人,毕竟他们工作负担沉重、极度忙碌。”

“但我发现,情况几乎完全相反。”

「胡椒」(Pepper)可以透過移動手臂來發出指令和示範鍛鍊動作——但有些試用者覺得它的聲音太尖銳 [Getty Images]

“胡椒”(Pepper)可以透过移动手臂来发出指令和示范锻炼动作——但有些试用者觉得它的声音太尖锐 [Getty Images]

他发现,事实上最耗费照养机构人员时间的,是为机器人清洁与充电——更重要的是,当机器人有问题时的故障排除作业。

“几周后,照护人员认为这些机器人麻烦多于帮助,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了,没时间使用它们,”莱特博士说。

“HUG必须不断移动,以免妨碍活动。Paro让一位住宿者过度依赖,反而引发情绪困扰。至于『胡椒』,因为身形太矮,住宿者看不清楚它的动作,也因声音太尖细而听不清楚,导致无法跟著做运动。”

「帕羅」(Paro)外形像一隻小海豹,設計目的是透過動作和聲音對撫摸做出反應。 [The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帕罗”(Paro)外形像一只小海豹,设计目的是透过动作和声音对抚摸做出反应。 [The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机器人开发团队对莱特的研究也有各自的回应。

HUG的开发者表示,该机器人已经过重新设计,更加精巧且易于使用。“帕罗”(Paro)的创造者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指出,“帕罗”已使用逾20年,并引用多项试验证明其“具临床疗效”。“胡椒”(Pepper)则已由另一家公司接手,软体也进行了大幅更新。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具价值。

“影子机器人”公司的沃克坚持认为,不应轻易否定机器人在照护领域的应用。他指出,下一代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能力。

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

诺丁汉大学教授普拉敏达·卡莱布-索利(Praminda Caleb-Solly)致力于让这些机器人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我们正努力让这些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真实世界,”她说。

为此,她成立了一个名为“紧急情况”(Emergence)的网络,协助机器人制造商与企业及使用者建立连结,并直接向长者了解他们对机器人的期望。

回应五花八门。

有些人希望机器人具备语音互动功能,外型不具威胁性;也有人偏好“可爱设计”。

但多数需求仍回到实用层面——希望机器人能因应自身需求变化而调整功能,并具备自我充电与清洁能力。

“我们不想照顾机器人——我们希望机器人来照顾我们,”一名受访者如此表示。

英国部分企业也开始测试机器人。

居家照护服务商Caremark正在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地区试用一款名为“精灵”(Genie)的小型声控机器人,提供给部分使用者。

一名患有早发性失智症的男子表示,他喜欢请“精灵”播放葛伦·米勒(Glenn Miller)的音乐。

不过,整体反应“就像马麦酱(Marmite)一样两极”,Caremark董事麦可·福克斯(Michael Folkes)说——有些人喜欢“精灵”声控机器人,也有人不太买帐。

但福克斯也强调,这些设备并非用来取代人力。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让照护人员有更多时间真正照顾人的未来。”

机器手:从演化中学习

回到位于伦敦的“影子机器人”公司实验室,沃克指出另一项重大挑战:打造完美的机器人手掌。

“若要让机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须具备与人类相同的互动能力,”他解释道。

“而这就需要像人类一样的灵巧度。”

上屆英國政府宣布投資3,400萬英鎊用於研發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可能提供照護等服務。 [Getty Images]

上届英国政府宣布投资3,400万英镑用于研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有可能提供照护等服务。 [Getty Images]

沃克展示的机器人手掌确实相当灵巧。

它由金属与塑胶制成,配备100个感应器,具备人类手掌的灵活度与力量。

每根手指都能顺畅、迅速且精准地与拇指接触,最后比出“OK”手势作结。

它甚至能单手解魔术方块。

但要执行更精细的任务仍有一段距离,例如使用剪刀或拿取小型、易碎物品。

“当你仔细思考,我们使用剪刀的方式其实非常惊人,”沃克说。

“如果你试著分析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我们是透过极其细腻且精准的触觉来接收回馈,并据此调整剪切方式。你要怎么教机器人做到这一点?”

「若要讓機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須具備與人類相同的互動能力,而這就需要像人類一樣的靈巧度。」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若要让机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须具备与人类相同的互动能力,而这就需要像人类一样的灵巧度。”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沃克的团队与其他35家工程公司正合作设计更接近人类的机器人手掌,这是“机器人灵巧度计画”(Robot Dexterity Programme)的一部分。

该计画由英国政府机构“高级研究与发明局”(Advanced Research and Invention Agency, ARIA)主导,旨在支持高风险但高回报的科学研究,期望能带来改变社会的突破。

计画负责人珍妮·瑞德(Jenny Read)教授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动物的运动方式,以此作为设计手掌的参考,并重新思考整体机器人制造方式。“动物身体的一大特点是优雅与高效,这是演化的结果。”

“我认为,优雅本身就是一种效率。”

复制人类肌肉

来自丹麦的古吉·科福德(Guggi Kofod)由工程师转为创业家,正致力于开发可取代马达的机器人人工肌肉。

他在丹麦创立的公司Pliantics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已突破关键技术,找到一种既能达成目标又具耐用性的材料。

他也受到个人经历的强烈驱动。

“最近有几位我身边的人因失智症过世,”他解释道。“我看到照顾失智症患者的人所面临的挑战,那真的非常艰难。”

“所以,如果我们能打造出能让他们不再感到恐惧、至少能过上体面生活的系统……对我来说,那是极大的动力。”

科福德的公司所设计的人工肌肉,是由一种柔软材料制成,通电后能像真实肌肉一样伸缩。

他目前正与“影子机器人”合作,参与ARIA计画,目标是开发一款人类尺寸的机器人手掌,透过人工肌肉实现更精准、细腻的抓握能力。

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人能在握住物品时侦测微小的压力变化,并知道何时停止施力,就像人类指尖的皮肤一样。

机器人对护理人员意味著什么

曾在日本观察机器人的莱特提出最后一项担忧:若机器人普及,可能反而让照护人员的处境更艰难。

“要让这套系统在经济上可行,就得降低照护人员薪资,并扩大照护机构规模,使其标准化,方便机器人运作,”他表示。

“结果可能是更多机器人照顾人,而照护人员则领著最低工资来维护机器人——这与原本希望机器人能让照护人员有更多时间陪伴住宿者、交流的愿景背道而驰。”

其他专家则持较乐观态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人工智慧教授戈帕尔·拉姆丘恩(Gopal Ramchurn)认为:“这将成为一个庞大产业,因为目前人力短缺。随著人口老化,照护需求将大幅增加。”

他同时也是Responsible AI公司的执行长,致力于确保人工智慧系统安全、可靠且值得信赖。

他引用马斯克的类人机器人“擎天柱” (Optimus)为例,该机器人去年在特斯拉活动中提供饮料并与人互动,显示机器人即将进入日常生活。

“我们正试图预先规划这个未来,在大型科技公司部署这些技术前,先了解社会对它们的看法,”他补充。

他认为,现在正是制定适当法规的时机,确保机器人为人类服务,而非相反。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