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信息时代 > 正文  

这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 比如说鲨鱼蝎子

www.creaders.net | 2025-10-04 16:03:52  一点资讯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提到古老生物,你可能先想到恐龙,但地球藏着更“长寿”的物种。它们熬过了小行星撞击、大陆漂移和气候剧变,有的比恐龙早出现数亿年,甚至比土星环的形成时间还久。这些“活化石”有的长相奇特,有的低调隐藏在我们身边。今天就带你认识这12种神奇生物,看看它们凭什么能在地球存活数亿年,见证无数物种的兴衰。

它们比恐龙古老,比花朵古老,甚至比我们脚下的大陆还要古老。

这些“活遗迹”默默挺过了小行星撞击、板块运动和气候灾难——这些灾难几乎灭绝了其他所有生物。

有的看起来像外星生物,有的则藏在显眼处。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存在时间远比人类长,且至今仍在繁衍。

鲨鱼作为海洋中的古老统治者,已在海洋中畅游超过4.5亿年,比树木甚至土星环的出现时间都早。

化石显示,历经五次大灭绝,它们的基本身体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鲨鱼骨骼由软骨构成,行动敏捷,且拥有惊人的自愈能力。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鲨鱼家族包含500多个物种,能适应各种海洋环境——从小型灯笼鲨到巨型鲸鲨都在此列。

它们的古老韧性,让它们在首批恐龙踏上陆地前,就已统治海洋许久。

鲨鱼还有一系列独特适应性特征,让人着迷。

它们能通过电感受器感知猎物,哪怕是水中最微弱的心跳都能捕捉到。

皮肤覆盖着牙齿状鳞片,可减少水阻,让它们兼具隐蔽性和速度。

像格陵兰鲨能在冰冷黑暗的深海中存活数百年,行动缓慢却精准。

而滤食性鲨鱼则在热带浅海蓬勃生存。

鲨鱼无需过多进化,因为它们的身体设计本就近乎完美——流线型、无声,专为存活数亿年而生。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早在恐龙漫步地球、鸟类飞上天空之前,蜻蜓就已是空中霸主。

这种古老昆虫首次出现于3亿多年前,部分史前近亲的翼展可达0.6米以上(约2英尺)。

它们的翅膀如彩色玻璃般精致,看似脆弱,实则是顶尖的空中捕食者,能完成让战斗机都自愧不如的空中特技。

现代蜻蜓仍保留着远古祖先的身体构造:复眼几乎能覆盖所有方向,可悬停、滑翔甚至瞬间倒飞。

凭借速度、视力和四片可独立运动的翅膀,它们的捕食成功率近乎完美。

与多数昆虫不同,蜻蜓的大部分生命在水下度过,以稚虫形态生存,成熟后才飞向天空。

数亿年来,它们的身体设计几乎未变——这足以证明,有时大自然一次就能设计出完美方案。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马蹄蟹看似背着盔甲的曲棍球,但其生存史可追溯至约4.5亿年前。

化石记录显示,它们带刺的尾巴和头盔状外壳几乎从未改变,而同期的动植物王朝却轮番兴衰。

它们熬过了氧气骤降、小行星撞击和冰河时代的极寒,就像铸铁锅在篝火中无惧火花。

若要用一种生物代表“坚韧”,那一定是这种背着青铜外壳、用十条关节腿爬行的生物。

马蹄蟹的壳内,流动着富含铜元素的亮蓝色血液,其中含有一种特殊免疫物质——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现代医学依赖这种物质检测所有疫苗和植入物中的致命微生物,目前尚无人工合成物能替代它。

每年春潮满月时,数百万马蹄蟹会爬上海滩,让沙滩变成一片“蓝色活潮”,既滋养滨鸟,也孕育了海岸传说。

在夏日海滩上把一只马蹄蟹翻过来,你触摸到的,是早在鱼类进化出颌骨前就已被证明成功的生命设计。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水母在地球海洋中已漂浮至少5亿年,比恐龙、树木甚至最早的脊椎动物都古老。

它们没有大脑、心脏和骨骼,仅靠柔软的胶状身体和简单的神经网,就熬过了五次大灭绝。

水母通过轻轻收缩伞状体移动,像无重量的活降落伞般随洋流漂流。

尽管外表脆弱,它们却异常坚韧:部分物种能在多数海洋生物无法存活的低氧区域生存,有时还会大量繁殖,干扰渔业甚至导致发电厂停运。

其中最神奇的是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被称为“永生水母”——它能退回到幼虫阶段,理论上可无限重复生命周期。

其他水母有的能发光,有的则能释放足以让人类住院的剧毒螫刺。

简单性是它们的生存秘诀:在复杂生命易崩溃的环境中,水母只需继续漂浮,古老、奇特却难以被消灭。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鳄鱼作为“活化石”,是坚韧的代名词。

它们的祖先在2亿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史前沼泽中悄然生存,而当时早期恐龙才刚站稳脚跟。

与其他华丽的爬行动物亲戚不同,鳄鱼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生存策略,这让它们熬过了冰河时代、火山寒冬,甚至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

凭借水陆两栖的隐蔽性和变温动物的耐心,它们在河岸静候,见证世界变迁。

鳄鱼能将心率降至每分钟2次,憋气超过1小时,让猎物在水面泛起涟漪时毫无逃脱机会。

如今的鳄鱼仍保留着远古祖先的特征:鳞甲皮肤、夜视眼睛,以及动物界最强的咬合力之一。

它们口鼻部的压力感应凹点,能探测到最微弱的震动,让浑浊的水域变成“触控屏”。

母鳄会搭建堆肥式巢穴孵化蛋,还会用嘴轻轻将幼鳄运到水中。

兼具凶猛与护崽本能的鳄鱼,本质上几乎没有变化——这正是它们独特魅力的证明。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腔棘鱼曾被认为早已灭绝。古生物学家以为这种肉鳍鱼和恐龙一起消失了,直到1938年,一条腔棘鱼出现在南非鱼市上。

这一发现震惊世界,就像在肉铺里发现了活恐龙。

这种深海鱼类的祖先可追溯至3.6亿年前,当时脊椎动物才刚开始向陆地迁徙。

它们的变化极小,因此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鱼鳍类似原始四肢,游动方式缓慢摇摆,与现代鱼类截然不同。

如今,腔棘鱼生活在非洲和印度尼西亚海岸附近的深海洞穴中,远离阳光和人类活动。

它们行动缓慢、寿命长,且为卵胎生,妊娠期可超过3年。

它们古老的DNA中,藏着陆地动物(包括人类)进化的线索。

安静、神秘且极为罕见的腔棘鱼,就像一个带鳃的时光胶囊。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试想一种比大陆更古老的微小动物——水熊虫(又称缓步动物),已在地球存活超过5亿年。

寒武纪地层(形成于寒武纪时期的岩石)中,仍能找到它们与三叶虫、早期海绵共存的痕迹。

它们熬过了冰河时代、火山寒冬和小行星撞击,却毫发无损。

水熊虫的身体呈坚韧的气球状,有八条腿,结构简单却坚不可摧。

地球不断变化,但水熊虫只需继续“行走”。

当环境变得致命时,水熊虫会蜷缩成脱水的“隐生体”(tun)。

在这种休眠状态下,它们能承受沸水、极地严寒和深海高压。

科学家曾将它们送入太空,解冻后它们仍能继续爬行。

它们的细胞会将水分替换为“糖玻璃”,固定蛋白质结构;DNA修复酶则能修补宇宙射线造成的损伤。

只需一滴水分,水熊虫就能复苏,继续啃食藻类——这便是它们惊人韧性的证明。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海绵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之一,距今已有6亿多年历史,比脊椎动物、大脑甚至基本对称性生物的出现都早。

它们不会移动、捕猎或思考,仅靠过滤海水获取营养、排出废物。

看似简单的生存方式,恰恰是它们长寿的关键。

海绵多孔的身体如同天然水管,每天默默过滤数万升海水。

早期海绵化石发现于比多数复杂生命更古老的岩石中,证明它们在生命初期就已繁荣。

如今,海绵遍布各大海洋,从珊瑚礁到黑暗寒冷的深海都有它们的身影。

有的海绵色彩鲜艳,有的则像粗糙的岩石或外星蘑菇。

它们为细菌提供栖息地,分解毒素,甚至助力珊瑚礁形成。

科学家研究海绵的化学防御机制,以研发新药,包括潜在的抗癌药物。

看似毫无生气的海绵,却比几乎所有生物都更长久地塑造着海洋。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鹦鹉螺有着完美的螺旋壳和缓慢好奇的游动姿态,看似来自科幻故事,实则已在海洋中遨游约5亿年。

早在鱼类进化出颌骨、植物长出叶子之前,它们就已在远古海底巡航。

鹦鹉螺的分室壳能通过调节气体和液体含量控制浮力,堪称进化设计的“潜水艇”。

当海面环境变化时,它们只需潜入更深的水域继续生存。

如今,鹦鹉螺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深海珊瑚礁中,夜间上浮觅食,白天则下潜躲避。

它们有数十条小型触手(无吸盘),原始的眼睛能感知光线却无法清晰聚焦。

与多数头足类动物不同,鹦鹉螺生长缓慢、寿命长。

它们熬过了与菊石等亲戚的竞争,如今最大的威胁并非自然环境,而是人类为获取漂亮外壳的过度捕捞。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七鳃鳗的外形令人不安,但或许这正是它们的生存优势。

这种无颌鱼类已存在约3.6亿年,自甲胄鱼统治海洋时期起,就保持着基本身体结构。

它们没有颌骨、鳞片和偶鳍,取而代之的是圆形吸盘状口部,内部排列着角质尖牙,用于吸附其他鱼类并吸食血液。

虽不美观,但这种生存方式极为有效,且从未改变。

七鳃鳗独特的身体结构——灵活的身体和强力吸盘口,让它们能在多种环境中存活。

如今,它们既生活在淡水中,也能在海水中生存,常像三文鱼一样逆流而上产卵。

部分物种为寄生性,其余则非寄生,但都保留着诡异的古老外形,极具观赏价值。

科学家认为,七鳃鳗是研究早期脊椎动物形态的“活样本”——在进化出颌骨和骨骼前,脊椎动物可能就是这副模样。

它们的存活不靠统治力,而是靠坚持;在重视适应性的世界里,七鳃鳗因“保持怪异”而延续至今。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喙头蜥看似普通蜥蜴,实则截然不同。

这种爬行动物已在地球存活超过2亿年,是史前“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唯一现存的物种。

当恐龙咆哮、灭绝时,喙头蜥默默坚守,几乎没有变化。

它们的头骨和牙齿自侏罗纪以来就鲜有改变,头顶还有第三只“顶眼”(颅顶眼),能感知光线,随年龄增长会逐渐退化。

这只眼睛并非用于视物,更像内置“日历”,帮助调节睡眠和季节周期。

如今,喙头蜥仅生活在新西兰,多栖息于受保护的近海岛屿,远离老鼠等捕食者。

它们生长缓慢,寿命超过100年,每数年才繁殖一次。

喙头蜥的卵需要一年多才能孵化。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喙头蜥选择了“慢节奏”的生存策略。

12种生物比恐龙还古老!有的竟比土星环年长

蝎子在地球表面已横行超过4.3亿年,比森林出现、昆虫飞行的时间都早。

化石显示,早期蝎子体型巨大,部分体长超0.6米(约2英尺),生活在浅海沼泽中。

它们的身体早已具备分节甲壳、捕捉足和弯曲螫针——这些特征至今仍定义着蝎子的外形。

与许多古老生物不同,蝎子无需进化改造,只需随海洋退去、大陆漂移而迁移。

如今,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蝎子分布,能在沙漠、丛林、草原甚至花园中存活。

在紫外线照射下,蝎子会发出苍白诡异的绿光——这源于外骨骼中的一种化合物,科学家尚未完全弄清其作用。

部分蝎子可数月不进食,将新陈代谢降至近乎停滞。

还有些蝎子为卵胎生,会背着幼蝎直到它们能独立生存。

曾令人恐惧的蝎毒,如今也成为医学研究的对象。

尽管被误解和惧怕,蝎子却始终懂得如何在地球上生存。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2 英媒重磅爆料:蔡奇涉案!
3 习公主强势介入 王小洪调查蔡奇握实锤
4 习近平的罕见重大信号
5 开弓没有回头箭 张又侠放手一搏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