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在北京举行,由真人舞者与兵马俑造型机器人共舞,演绎传统舞蹈《秦俑魂》,一举夺得“群体舞蹈赛”项目冠军。 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骞分享,这项舞蹈耗费90天与工程师沟通、碰撞,最后成果可谓是“让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大陆舞蹈编导家陈维亚于1995年创作了《秦王点兵》群舞,并由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在1997年改编成独舞《秦俑魂》。 据高骞介绍,该作品迄今仍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保留节目。 这次恰好是距离舞蹈创作约30年之后,赶上了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5支队伍的机器人轮番上阵群体舞蹈赛,其中北京舞蹈学院与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代表队带来人机共舞作品《秦俑魂》,由9台机器人和1名舞蹈演员进行群舞,并用3D打印制作了发髻、面部和盔甲,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最终综合评分位列第一。
高骞接受《东森新媒体ETtoday》采访时表示,他们想用机器人来体现绚烂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而《秦俑魂》舞蹈本身的动作语态就是机械舞形式,更加符合机器人的动作状态,因此选择将此作品改编为人机共舞形式。


谈及改编过程遭遇的困难,高骞指出,机器人跳舞的动作、速度、力度和幅度有自身机械化运转的局限性,不像人类舞者拥有无限可能性; 不过团队在算法、算力上不断与工程师进行沟通,调整、训练机器人能力,联合工作约90天才大功告成。
舞蹈老师与工程师的沟通是成功的重要环节。 高骞提到,我们跟他(工程师)讲动作、讲形象,他跟我们讲代码、讲数字,这是一个相互碰撞、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过程。 他形容这是《让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只有这样的碰撞,才能够呈现出经典的作品。
对于《秦俑魂》最后呈现于众人面前,高骞直言,他对成果是满意的,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好。 他自信地说,相信机器人(未来)来完成我们的舞蹈表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