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棕矮星“葛利斯 229B”(Gliese 229B)1995年确认,一直有一个谜团未解:它的质量和亮度不相称。
经过30年后,这个谜团终于解开,原来Gliese 229B并非1颗,而是一对彼此紧密互相环绕的联星系统。
棕矮星质量介于气态巨行星和恒星之间,质量比行星大、又不足以成为正式恒星,因此又有“失败恒星”之称。 Gliese 229B距离太阳系19光年,1994年由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发现,并于1995年确认,但以其质量约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70倍来说,亮度太低,一直令天文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两份新研究利用位于智利和夏威夷的望远镜,重新检视这颗棕矮星后恍然大悟,原来Gliese 229B并非一颗、而是两颗棕矮星因引力锁定成为联星系统,彼此紧密环绕,又共同绕着一颗小恒星、质量是太阳60%的红矮星公转。 因此,Gliese 229B被改称为Gliese 229Ba、229Bb,前者质量是木星的38倍,后者是34倍,现在其观测亮度终于和质量相符。
这两份研究报告16日在《自然(Nature)》和《天文物理学期刊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发表。 其中一份研究由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学部天文学教授马威特(Dimitri Mawet)、博士生杰瑞. 玄(Jerry W. Xuan,译音)提出,另一份由加州理天文学博士生怀柏克(Sam Whitebook)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l)”天文学副教授布朗特(Tim Brandt)率领进行。
这对棕矮星互相环绕的周期是12天,彼此相距仅为地球距离月球的16倍。 马威特指出,这项研究解开了亮度和质量不符的疑问,也加深对棕矮星的了解。
杰瑞. 玄说,Gliese 229B被视为棕矮星的典型代表,“我们对这个天体性质的认知一直以来都错了”,这项发现也显示,棕矮星可能以令人意外的奇特形式出现,以及恒星形成过程的复杂与混乱,“我们应该永远对有惊喜发现保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