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信息时代 > 正文  

龙飞船返程!两名美国宇航员结束国际空间站任务

www.creaders.net | 2020-08-01 22:06:37  第一财经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了长达两个月的任务后,两名美国宇航员鲍勃·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美国东部时间8月1日下午5:30登上名为“奋进号”(Endeavor)的SpaceX“龙飞船”,并于7:30左右离开国际空间站,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他们将历经19个小时的飞行旅程,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2日下午2时48分左右,在墨西哥湾的着陆点降落。

美国宇航局NASA和SpaceX公司此前选择了佛罗里达州巴拿马城海岸作为“龙飞船”的主要下水地点,但东海岸的飓风“伊萨亚斯”(Isaias)的变化路径可能会改变这一选择。天气预报称,墨西哥湾的海水会更加平静。

如果两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那么SpaceX将再次完成壮举,不仅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还成功将他们接回地球。SpaceX也将被载入人类航天史册。

两名宇航员启程时良好的天气条件让返程任务得以按计划进行。美国宇航局商务机组经理史蒂夫·斯蒂奇(Steve Stich)周六曾表示:“我们在8月有很多‘返程’的机会窗口,我们不急着回家。”他补充说,如果“伊萨亚斯”让返回任务强迫延误,下一个返回机会将在周一开放。

今年5月30日,贝肯和赫尔利搭载由SpaceX建造的“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历经19个小时的飞行后,抵达国际空间站,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两个月的时间“龙飞船”也将执行下一次太空任务,将更多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一家私人公司将两名宇航员送往太空。这也是美国9年前终止载人航天项目后的首次重启。SpaceX创始人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相比把两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而言,返回的难度更大 。”

“最困难的部分是让我们发射升空,但最重要的部分是让我们回家。”贝肯在当地时间周六早些时候国际空间站上的告别仪式上说道。

根据NASA的直播,为了将太空舱推离空间站,机组人员将引擎连续四次迅速点燃,随后,“龙飞船”缓慢地从国际空间站下降,一直降到距离地球约250英里的上空。“龙飞船”所有的动作都是由车载计算机执行的,而两位宇航员的食物和水供应充足,他们还能在返回地球前睡一觉。

到周日下午降落前,“龙飞船”将绕着地球表面的浓厚大气层旋转。在快速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龙飞船”将再次点燃引擎,并以每小时17500英里的速度行驶。快速的空气压缩以及大气与飞船之间的摩擦会将“龙飞船”的外部加热到华氏3500度左右,这是旅途中最危险的部分,但是厚厚的隔热罩将使两位宇航员保持安全。

商业航天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美国的上一次载人航天计划于2011年结束,此后美国宇航局NASA每次要送宇航员去国际空间站,就只能前往俄罗斯搭载“联盟号”飞船。这让NASA付出昂贵的代价,因为联盟号的“船票”每张票价高达8600万美元,如果送两个宇航员升空,就需要支付近2亿美元的费用。

为了激发商业太空市场的发展,美国宇航局在2014年向SpaceX和波音公司共同签署了近80亿美元的订单,以开发太空舱,并尝试了一种允许NASA从两家公司购买宇航员座位的合同模型。

2014年,NASA与SpaceX合作,向其支付26亿美元建造龙飞船,最初的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同时,NASA还向波音公司支付了42亿美元的合作费用,用于打造航天飞船“星际客机”(Starliner)。

NASA将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交给私营公司是具有争议的,过去几十年里,NASA从未将这一任务外包给私营公司。促进NASA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商业公司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刺激创新,这将使得NASA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入地探索太阳系。

国际空间站已经围绕地球轨道运转了20年,美国和俄罗斯是最早开始运营国际空间站的两个国家。在20年里,有19个国家的240名宇航员到过国际空间站,也包括中国宇航员。他们在国际空间站里面进行了成千上万个科学实验,从人体对太空的反应到新药研发。

根据2019年NASA的一份调查报告,龙飞船的“船票”每张大约在5500万美元,尽管低于俄罗斯“联盟号”的费用,但仍然很高。而未来随着更多太空任务的执行,这一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SpaceX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火箭的重复利用来降低发射成本。比如运送货物的太空舱“龙胶囊”(Dragon Capsules)就已经使用了三次。2015年以来,SpaceX数十次成功安全地将“猎鹰9号”重型火箭的一级助推器着陆回收。

SpaceX载人项目的成功也意味着未来更大的商业模式的潜力,比如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未来的机遇在于,除了火箭发射、太空飞船之外,会有更多的领域陆续向民营企业开放,无论是基础的卫星发射,还是与火箭发射效能提升相关的一些创新,包括新的网络技术,都有非常大的应用机会。

   0


热门专题
1
苗华被抓
6
美国大选
11
台湾大选
2
川普
7
以哈战争
12
李克强
3
俄乌战争
8
巴黎奥运
13
中国爆雷
4
中美冷战
9
三中全会
14
李尚福出事
5
万维专栏
10
中共两会
15
秦刚失踪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