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奔月卫星正在设计 发射场暂定西昌
【万维读者网】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竞报消息,29日在北航召开的北京工程图学学会研讨会上记者获悉,中国“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已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样设计,目前各系统进展顺利,即将进入发射前的一个重要阶段———正样设计阶段。
作为“嫦娥工程”的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于去年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据“嫦娥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建亮介绍,整个设计大致分为3个阶段:初样设计、正样设计,然后是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各系统进展顺利,即将进入正样设计阶段。
绕月探测工程中心综合部耿言解释,初样设计阶段是指将卫星从设计图纸上的数据变为“实物”的阶段。初样设计改进后,则会进入正样设计的阶段。正样卫星也就是准备发射升空的卫星。
资料显示,美国和前苏联自1959年掀起第一次探月高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登月梦想,随后前苏联进行了多次不载人登月取样。198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构思重返月球的计划,宣布“重返月球”,英国、德国、巴西等国家也纷纷制定月球探测计划,全球掀起第二次探月高潮。
“嫦娥一号”行程复杂
据竞报介绍,“嫦娥一号”“CE-1”将是中国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距地球最远距离超过40万公里。“CE-1”将首先由火箭发射,成为绕地飞行的地球卫星(不是同步卫星),然后再依靠自身发动机多次加速,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近月点时,探测器又必须依靠自身发动机反向制动使其减速,最终被月球俘获,成为月球卫星。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这比目前距地球最远的卫星还远好多倍。因此,发射“CE-1”要比发射地球卫星复杂得多。”周副总设计师表示。
“嫦娥一号”卫星有望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起程去月球。长三甲自从1994年开始投入卫星发射任务使用后,共计发射了9次,成功率达100%,所以火箭本身是成熟和可靠的。
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征三号甲”进行了数十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尚存3大难关
另据新京报9月9日消息,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院长栾恩杰院士透露,“嫦娥”若在2007年如期“奔月”,目前尚存三大难关。
栾恩杰说,第一关,要突破轨道关。“我们从来没去过月球,地球距离月亮38万公里,路途之遥远,我们从来没去过。”栾恩杰半开玩笑说“嫦娥去过,没回来” 。
“嫦娥奔月”的第二关是测控关,“我们要做到飞上去,看得到、听得到,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是对中国升空探测能力的考验。”
第三关是月球环境关。栾恩杰说,月球的环境不同于地球,就从温度来说,零上130℃到零下170℃,温差300℃。科研所需的设备仪器元器件能不能抗受得住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2007年“嫦娥”奔月 以不载人探测为宗旨
根据东方网2004年11月23日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向媒体记者宣布:“中国目前已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航天工程体系,完全具备开展‘嫦娥’月球探测工程的能力。”
“欲上九天揽月”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梦想。在2007年,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升空将真正拉近中国人和月球的距离。
欧阳自远还透露,中国的月球探测以不载人月球探测为宗旨,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环月探测。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主要目标是:获取月球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像;并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勘察月球13种有用元素的分布特点与规律;勘测月壤的特征与厚度并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分布与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第二步:月面软着陆器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技术,就地勘测着陆区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就位探测月壤层和月壳的厚度与结构,记录小天体撞击和月震,开展月基极紫外、低频射电和光学天文观测,并为月球基地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第三步: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进行就地勘测着陆区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就位探测月壤层和月壳的厚度与结构,记录小天体撞击和月震,探测月球内部结构;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欧阳自远还表示,中国将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