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揭晓 中国科学家连说“遗憾”
【万维读者网】《新京报》报道,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前天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奖。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消息传来,我国两位当年曾致力于该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在钦佩之余,又觉“非常遗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何祚庥直言:“在这个领域里,我国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
作为当年我国“夸克模型”课题组的主要研究人员,何祚庥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曾与美国等科学家一样居于国际前沿,进展势头非常好。我国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在我国也叫做“层子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关键理论,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经很接近最后的结果。“这个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结果,但也已经是次原始的了。”何祚庥说,1966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该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这次诺贝尔奖物理学家的论文发表在1973年,主要的研究时间则是1967年至1969年。而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中国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成果是在1965年,1965年至1966年期间,中国科学家还在继续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当时稍稍早于美国等一些国家。”何祚庥说,但随之而来的“文革”,使得领导“层子模型”研究的朱洪元院士(已故)和所有研究组成员,全部被迫停顿下来。
同时当年该课题组的成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肇西说:“我们当时的科研势头挺好,对前沿问题的思考也很多、很深入,如果可以顺利进行,到现在得不得奖不敢想,“但是至少,我们能够多做一些有分量的工作”。
但“遗憾”之余,何祚庥也坦言:“今天美国人得到诺贝尔奖,我们都非常服气!”
三位美国科学家从1973年论文发表,到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其间30多年的实验检验历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冷板凳非常长”,何祚庥说,几十年的科研,不是任何一个科研者都能够忍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基金能够支持的。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