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信息时代 > 正文  

诺贝尔物理奖揭晓 中国科学家连说“遗憾”

www.creaders.net | 2004-10-07 23:55:02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新京报》报道,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前天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奖。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消息传来,我国两位当年曾致力于该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在钦佩之余,又觉“非常遗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何祚庥直言:“在这个领域里,我国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

  作为当年我国“夸克模型”课题组的主要研究人员,何祚庥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曾与美国等科学家一样居于国际前沿,进展势头非常好。我国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在我国也叫做“层子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关键理论,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经很接近最后的结果。“这个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结果,但也已经是次原始的了。”何祚庥说,1966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该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这次诺贝尔奖物理学家的论文发表在1973年,主要的研究时间则是1967年至1969年。而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中国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成果是在1965年,1965年至1966年期间,中国科学家还在继续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当时稍稍早于美国等一些国家。”何祚庥说,但随之而来的“文革”,使得领导“层子模型”研究的朱洪元院士(已故)和所有研究组成员,全部被迫停顿下来。

  同时当年该课题组的成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肇西说:“我们当时的科研势头挺好,对前沿问题的思考也很多、很深入,如果可以顺利进行,到现在得不得奖不敢想,“但是至少,我们能够多做一些有分量的工作”。

  但“遗憾”之余,何祚庥也坦言:“今天美国人得到诺贝尔奖,我们都非常服气!”

  三位美国科学家从1973年论文发表,到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其间30多年的实验检验历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冷板凳非常长”,何祚庥说,几十年的科研,不是任何一个科研者都能够忍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基金能够支持的。
   0


相关新闻
诺奖得主指出 男人“不做家事”影响生育率快讯:川普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诺奖得主语出惊人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李老师”:发币是为行动
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人选 “卡通猫” 李老师发声李老师:诺和奖提名“向家人证明儿子不是汉奸”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